今天的主角 - Audi Q4 e-tron 55 quatrro S-Line, 真是靓車一台
前言:
5月中的時候, 我就為了參加馬爹利飛凡饗宴來到信義區.
當初不但在W Hotel / 微風信義前方各看到一台Audi Q4 e-tron, 也發表了以下的文章:
信義區一日充電之旅 - Gogoro Pulse快閃 / Audi Q4 e-tron 初見 / 君悅雲錦中餐廳馬爹利飛凡饗宴
Q4 e-tron的外型真的很吸睛(見仁見智), 至少對我而言是一台很想進去好好看一看的電動車
當天真的很可惜, 不知道搶第一場先預約參加活動. 只是想著我剛好6/1跟朋友約在這裡用餐, 所以我就訂了6/1的場次. 也因此在今天才發表這篇文章, 希望對Audi有興趣的朋友有些幫助.
以下~正文開始~
Audi House of Progress的舉辦場地在克緹國際大樓
地址: 110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105號
之前記錯時間, 一直以為是11:00開始, 害我旅展看到一半跑出來, 卻發現我13:00才能報到, 已經到了吃銀杏都沒辦法幫助記憶力的年紀啦...
不過記錯時間也有優點, 在路邊就看到Q4 e-tron的試乘車啊~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是到了13:00的分隔線
1. 報到 & 展區簡單介紹
13:00準時到會場, 天公不做美, 已經開始下雨了
一開始報到要掃QR-Code, 如果現場追蹤Audi的IG, 還可以獲得爆米花一袋
有事先登錄者, 可以得到紅or灰的手機帶一條; 旁邊是我追蹤完IG的爆米花
在報到櫃檯的後方有Audi精品販售; 今天來購買的都可以獲得優惠價(應該啦)
Audi的展間就我的感受而言, 都是走極簡個性風
櫃檯的旁邊就是洽談/休息區; 還有一個我沒有照到的中島區...
就是安排試乘登記的區域啦~~可供試乘的車子有這四款~~
而我真的有點犯二, 之前登記的時候沒有注意到, 只記得喜歡的車款登記了Q4 e-tron, 卻沒注意到我只預約了"導覽"而沒預約到試駕而且銷售人員說因為今天是周末, 所以試乘的人員都排滿了, 但我還是不死心的在14:30跟朋友約好聚餐之前, 先填好試乘資料, 碰碰運氣看是否有機會能試乘到Q4 e-tron...
在等待的過程中, 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展間的其他"展品"吧~~
2. VR體驗區
展間的最深處有一個VR Experience - VR體驗區 -
可以帶上Meta Quest2體驗一下坐上e-tron的感覺, 但, 我在使用的時候當機了, 所以只能等有去過的其他人分享一下VR的試乘感受了~
3. Audi SQ8 Sportback e-tron
你一進展間就會看到這台霸氣測漏的SQ8, 又是我最愛的寶藍色, 實在誘人
平常可沒有這樣的機會可以看到這台猛獸, 車尾的S Q8字樣更是說明了他的高貴身分(438萬起跳啊!!!!)
為了降低風阻而出現的電子後照鏡
特殊的菱格紋座椅, 中控台可以看到著名的遊艇式線傳電控排檔桿
4. Audi A6 Avant e-tron concept
這台車應該是除了Q4 e-tron以外, 展間最吸睛的存在吧?
雖然因為拉上警戒線, 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焉, 但他的現身還是讓大家充滿了期待/遐想
5. Audi Q4 Sportback e-tron 55 quatrro S-Line(靜態賞車)
相信許多報名的人, 都跟我一樣, 為了這台車而來.
畢竟這是你現在在台灣唯一有機會試乘到Q4 e-tron的機會/地點.
有別於我5/18到信義區, 只能遠觀; 來到Audi House of Progress, 你更可以近距離接觸Q4 e-tron啊~~~
先讓我從外觀開始為各位介紹~
這個紫色是Q4 e-tron的8個標準色其中之一
在這裡我們先跳開一下, 提供一下今天為我服務的銷售人員所提供的資料~
所有的車型跟售價簡單介紹在此, 早鳥價只到6月底~
工商服務時間,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~
接著是車頭, 超大的格柵式進氣(???)壩 + 選配的黑化套件, 真的很帥
前後輪一樣大(我沒照清楚尺寸, 對不起), 但這個輪圈也是選配的
由於後面沒空間了, 我開廣角才照得下整個車尾, 所以比例跑掉了
代表性能化外裝的S-Line銘牌
驗明正身, 這是一台Q4
受限於造型, 造就了Q4 e-tron Sportback還算深但不夠高的行李廂空間, 有電動尾門
在右後方的充電孔, CCS2
接下來我們從前座開始看一下內裝~
S-Line(還是55?)才會有的造型方向盤
現在都是線傳式排檔"桿", 想必很多人不習慣(我就是)
令人印象深刻的中控台螢幕
左側出風口旁邊還有燈號控制
副駕駛出風口, 及帶有"e-tron"字樣的飾板
扶手處關/開的樣子(打開深度還不錯); 置杯架只有圓形, 中規中矩
有S-Line字樣的座椅; 可惜腿托不是電動的
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後座~
軸距大約27xx, 後座空間尚可
前方大概有兩個拳頭深(但副駕並不是調到我的坐姿, 所以如果是我開車, 我想深度可能只剩一個拳頭又兩指)
這台車有選配三區溫控, 我想面板應該是選配的, 還有兩個Type-C插孔
令我非常訝異的是: 車內音響竟然是Sonos. 銷售人員說, 現在的Audi大概會分為三個等級的音響(如果有聯名的話), 由低至高分別是Sonos / Bose / B&O
選配的天窗
在我還沉醉在靜態賞車之際, 銷售人員來通知我: 我排到隊啦~~可以在下一組人員進來試乘之前, 讓我開一圈Q4 e-tron.
至於我開到哪一台呢~~請大家往下看囉~~
6. Audi Q4 e-tron 55 quatrro S-Line(動態試乘)
噹噹噹~~~答案揭曉~~我試到Q4 e-tron 55 quatrro S-Line~~
由於試乘的場地在後面棟的地下室, 我們得冒雨走一小段
但想到即將上車試乘, 雀躍之心簡直壓不下來~
車尾廂, 由於Q4也算小型休旅, 所以建議要放東西的人還是不期不待才沒有傷害
你搶先全台朋友們試乘到Q4 e-tron的機會, 只到明天啊~~~
接下來在靜態賞車有看到的部份, 我就不多做介紹; 僅做差異化部分的分享~
印象深刻的12.3'' 全彩Virtual Cockpit, 我記得Audi好像是第一個在台灣導入的車商, 這個儀錶板無論是色彩/資訊等都很豐富(我的Volvo美其名為北歐式的極簡; 實為貧乏)
中控台資訊及鞍部
啟動時的選單
剛才沒拍到的車窗/車門細節
一樣是S-Line才有的菱格紋座椅
前座也有兩個Type-C插孔
方向盤左側的操縱撥桿
頗有質感又止滑的剎車跟油門踏板
由於這個停車場出口非常的狹窄, 所以業務說他先幫我開上去, 接著換我開
在他開的時候, 我就負責拍照, 讓大家看一下行駛間的Q4 e-tron~~
當真正啟動之後, 可以看到這具儀錶板真的是資訊豐富、色彩鮮豔
想到等一下我就可以握上這組方向盤, 我就很開心
這裡請大家特別注意一下: 剛才靜態賞車的時候, 方向盤上的快控鍵都是看不到icon的; 要啟動之後, 後方的LED亮起, 才能看到各個按鍵的內容, Audi不愧是最著名的燈具科技車廠~
大家可以自行比對一下啟動前/後的方向盤快控鍵差異
車在開動的同時, 也可以切換環景及其他視角
左前方那一台要停車的Q4 e-tron應該就是我今天早上看到的那一台~
結合環景攝影機就可以看到, 業代真的沒騙我, 這個車道真的超級窄
接下來由於換我開車, 所以不方便拍照. 只能在停紅燈時簡單來個幾張, 接著就是讓我來口述一下我駕駛Q4 e-tron 55 quttro的感想.
全彩雙螢幕資訊豐富且實用, 雖然沒有HUD, 但是時速資訊清楚(這很重要), 不然340匹馬力 + Audi著名的四輪傳動技術, 我想你與超速的距離只有踩下油門深度的那五釐米/秒 (借用了新海誠大師的片名"秒速5釐米"; 但是你一秒踩下去油門5公分, 應該那個貼背感會讓你嚇到漏個幾滴)
造型特殊的S-Line方向盤, 雖然是非傳統圓盤式造型, 但握感清晰實在; 雖然我只在市區駕駛, 但是那真的叫身隨意轉、操控精準
業代說, 相較於我之前試乘過的Volvo XC40 Recharge, 她非常肯定這個視野的開闊程度大於XC40 Recharge
接著簡單口述一下業代與我交換的心得, 以及我自己的駕駛感受:
1. 身為與保時捷唯二的純電平台開發者(同集團嘛...), 業代非常肯定Audi純電化所下的功夫及經營出的實力~
2. 在我實際試乘的感受上, 我認為有別於我之前開過的Tesla Model3 & Volvo XC40 Recharge, Audi Q4 e-tron 的駕駛感受令人訝異的還是偏向燃油車; 但是加速性肯定像電車, 這也讓想要進入電動車領域的朋友們, 進入的障礙較小. (Model3就真的很電車, 再怎麼調整我覺得那個One padel drive的煞停回充感受還是很明顯, 不太會控制電門的人真的很容易讓同行者暈車)
3. 剛才也說了, 操駕精準、車身尺碼適中再加上傳統的燃油車駕駛感受, 實在說明了Q4 e-tron是一台非常有駕駛樂趣的電動車, 就算在隔了8個多小時後, 都讓還在寫文章的我, 一回想起就不自覺地露出心滿意足的微笑
最後附上今天跟朋友在Hooters聚餐的餐點照片,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對Q4 e-tron有興趣的朋友們有幫助; 如果覺得我寫的不錯的, 也請幫我按讚加分~~~
生平第二次造訪Hooters, 隔了大約有20年吧
以上~謝謝收看~~~
- Jun 03 Mon 2024 07:16
Audi House of Progress Taipei 參觀 & Q4 e-tron 55 quattro 試乘體驗分享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